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浸水地区为一街庄,称为“浸水庄”,隶属于竹北一堡。该庄昔日北及东北隔客雅溪与杨藔庄、虎仔山庄为界,东与牛埔庄为邻,南边隔三姓公溪与香山庄为邻,西边临台湾海峡[2]。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新竹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浸水”大字,隶属于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3]。1941年(昭和十六年),香山庄废庄并入新竹市。

战后新竹市改制为省辖市,香山仍属之,大字改制为里。1946年新竹市重划为五个区,香山为其中一区。1950年新竹县市合并后拆分为桃、竹、苗三县,新竹市缩减辖区并降为新竹县县辖市,香山区拆出成为香山乡,隶属于新竹县,本地区仍属之,但里改制为村。1982年7月,新竹市再度升格为省辖市,香山乡再度并入成为香山区,村再度改制为里。由于人口增加,本地区已拆分为两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