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布朗拿着爸爸的格子睡衣

▲“足球”一样的云朵

在接触绘本后,我知道绘本里的图画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绝没有“随便画画”这一说。爸爸跳过月亮,像马像猩猩又像猫头鹰一定有别的原因。于是回家后我又翻开了《我爸爸》这本书,在了解作者的创作历程和文化背景后,我发现我竟然从未读懂过这本“简单”的低幼绘本。

这个画面里,爸爸轻松地跨过月亮,小狗身上有着奶牛一般的花纹,长了腿的碗穿着睡裤盛着汤勺跑远了。这画面看起来有点无厘头但又有点温馨。

原来这些元素是作者埋下的“文化梗”,它来自英语系国家广为流传的“Mother Goose”(鹅妈妈童谣)。《鹅妈妈童谣》是流传在英国各地儿歌童谣的总称。如果说中国的孩子是在《小燕子》、《丢手绢》、《找朋友》的旋律中成长的,那么英国的小朋友的童年就是在《鹅妈妈童谣》中度过的。

这其中有一首叫做“Hey diddle, diddle”的童谣,里面就讲到了奶牛跳过月亮,小狗在微笑,猫咪拉着小提琴,盘子带着调羹跑走了。

Hey diddle, diddle,

嘿,滴兜,滴兜,

The cat and the fiddle,

猫咪伴着小提琴,

The cow jumped over the moon;

母牛跳过了月亮;

the little dog laughed to see such fun,

看着这有趣的一幕,小狗笑了,

and the dish ran away with the spoon.

盘子带着调羹跑走了。

除了《我爸爸》,还有不少绘本中都曾出现过“奶牛跨过月亮”的情景。比如《逃家小兔》和《梦想家威利》。

▲《逃家小兔》里的挂画

▲《梦想家威利》里的画面元素

《我爸爸》里包含的英语系文化梗不仅于此,在形容“食量”时,中国有句成语叫“食大如牛”,而英语则说“eat like a horse”意为“食大如马”。有趣的是下图里椅子的后腿也是马蹄状的。

在英文绘本中会发现猫头鹰总象征着智慧,其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由于智慧女神雅典娜身边总盘旋着一只小鸮(猫头鹰的一种,被认为可预示事件),西方民众就用猫头鹰指代雅典娜或智慧本身。

▲黑板上的算术题全都答对了哦

而国外普遍认为“猩猩”是最为“强壮”的动物,所以很多电影里猩猩都站在食物链金字塔的顶层,如《金刚》和《奇幻深林》。重读《我爸爸》后,我还发现这副“猩猩”图中隐藏着香蕉,真是被作者无处不在的小心机打动。

▲试着找找看香蕉在哪里吧

其实,绘本中这种埋梗的现象经常存在。尤其是画面丰富的地方,扒一下细节,就能发掘不少小惊喜。

《晚安,月亮》中,墙上的壁画不只有“母牛跳过月亮”。床头的挂画是“三只小熊”,左边黑白的挂画来源于同作者创作的《逃家小兔》。

▲《晚安,月亮》与《逃家小兔》

也许“兔子”的绘本是许多绘本作家的儿时读物。到了《坚定的小锡兵》里,《再见,小兔子》的封面也成为了一副挂画。

▲《坚定的小锡兵》

▲《再见,小兔子》

在“你好!数学”里的《小狮子,大莱恩》中,有一页讲的是小狮子特别爱看书,散落的书中就有不少我们熟悉的经典作品,如《大卫,不可以》、《妈妈的红沙发》和《老虎来喝下午茶》。

▲摊开的书又是哪些绘本呢?

有时候,作者的这种小巧思不仅体现在画面里,文字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之一。《睡觉去,小怪物》里,小怪物要爸爸反复读一本书才肯乖乖上床睡觉,仔细看看文字,这不正是桑达克的《野兽国》吗?

这种类似“彩带”的手法在不同年代、国家和领域有不同的“专业名词”,在相声里,它被称为“哏”,意指“包袱”,也是“梗”一词的由来。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它在电影中的称呼:致敬。比如在《冰雪奇缘Ⅱ》中,所有人的合唱「Some Things Never Change」,其中安娜的一句歌词「Peter Pumpkin just be fertilizer」引用了一首英语童谣「Peter Pumpkin Eater」。值得一提的是这首童谣也出自“鹅妈妈”。

而在中国古代,这种手法被称为 “用典”,到了西方,其专有名词为“戏仿”。再后来法国文学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把这种现象叫做“互文性”。即指一个故事文本通过引用、改写、吸收,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古往今来,其实这种互文性一直都存在,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将过去融入到了现在。

绘本作者乔恩·艾吉是李欧·李奥尼和桑达克的“粉丝”,创作立意和风格都受他们二人的影响,如他的新作品《看!书中间有堵墙》中简洁的动物形象、大幅留白加拼贴的绘画方式,短小而充满寓意的故事,都有李欧·李奥尼的影子。而这本新书也是向这两位绘本大家的“致敬”。

▲《看!书中间有堵墙》与《蒂莉和高墙》,不同的是乔恩将令所有作者头疼的“缝隙”作为了墙,而在李欧的作品里,墙总在侧边。

在绘本最后,大家像在游行,这与《野兽国》中麦克斯带队闹腾的情景是否很相似呢?

当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致敬”的元素,经典熟悉的画面不仅会让读者充满了一种亲切感,也给整个作品增加了沉甸的“厚度”和内涵。而作者对彩蛋的运用,也不仅仅是为了构成一幅充满“寓意”的画面,更表现出作者文化素养的高低和精神世界的丰厚与贫瘠。

如上周分享过的本土作品《天啊!错啦》里。“红裤衩”从晾衣架上被吹落的这一幕中,“江南水乡”的画面灵感来源于吴冠中的《怀乡》。

▲《怀乡》

之后风将“裤衩”吹到了一个远离小镇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发现这里的深林居然是紫色的?作者姬炤华称这不仅表现了森林的神秘,同时这种作画手法也是鉴着传统绘画的风格,比如在明代画家仇英的《南溪图》中,树就是蓝色的。

▲《南溪图》

在下面这幅图中,小兔子一路遇到了很多小动物,他们试戴了帽子都对其赞不绝口。这种由一条路线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手法同样也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方法。如在《幻城喻品》中,向导多次出现,并通过一条弯曲的路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而将《天啊!错啦!》内文插图和《幻城喻品》排列在一起,就会发现:人物都是不远不近的,视角好似低空俯视,好像边走边看一般。

▲《幻城喻品》

如果不是这次巧合,我远不知道绘本里会有这么多彩蛋,一方面深深对作者的功力和阅历佩服不已,又暗自庆幸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了一个有这么多优秀绘本的年代。

最后,给还没过瘾的你留一个“彩蛋”:这幅图来自绘本《小真的长头发》,其中也有致敬的部分,你能找到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